汪德昭(1905-1998),江蘇灌云人。1929 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1940 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長。物理學家、大氣電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國防水聲事業奠基人。

組織募捐,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公開挑釁我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嚴重威脅東北邊境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投身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由于冷戰環境下西方國家的阻撓,我國長期被排除在聯合國之外,合法席位一直被潰逃至臺灣的國民黨當局非法占據。
1951年,被推選為巴黎學生會主席的汪德昭組織海外華僑,在法國巴黎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大家早就想有一面五星紅旗,可是之前誰也沒有見過,只好按照國內來人的描述,請法國友人貝納西夫人親手縫制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掛在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募捐大會上。
汪德昭保存著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的汪德昭身穿黑色西裝莊重地站在國旗前號召大家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他的雙手貼在胸口,慷慨激昂地盈淚演講。

1951年,汪德昭在法國巴黎組織愛國募捐活動
他的聲音顫抖著:“親愛的同胞們,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國人受盡外國列強的欺侮,這是大家親身經歷過的。中國共產黨剛剛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美國強盜又要侵略我們,把我們拉回到過去當奴隸的時代,我們堅決不能答應!親愛的同胞們……”會場氣氛熱烈,大家感動得潸然淚下,每個人的愛國心都同戰場上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募捐活動共募集到 532180 法郎,321 美元,135 荷蘭盾,還有愛國華僑把祖傳首飾捐獻了出來。汪德昭也捐獻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他把這些錢物全部捐獻給了中國人民志愿軍。
汪德昭還幫助著名力學家吳仲華一家,以及水力機械專家梅祖彥等愛國學者回到新中國,并且為遼沈戰役的勝利以及東北工業和文物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因當時中法尚未建交,汪德昭被譽為“地下大使”。
汪德昭樹立的良好家風也深深地影響了兒子汪華。1964年1月,法國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大國。汪華也成為新中國首批派駐法國的外交官,同父親汪德昭一樣,他多年來為中法友誼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甘做“工作母機”,創建我國第一支水聲學研究隊伍
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召喚留學國外的科技工作者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汪德昭向國內寫信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國的心愿。不久,汪德昭收到歡迎他回國的信,以及周總理的囑托:“凡是對人民作出貢獻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句話,汪德昭說自己沒齒不忘。
汪德昭放棄了在法國的優厚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負責領導科學技術的聶榮臻元帥親自點將,授命汪德昭組建中國水聲學研究隊伍,開展中國水聲學研究。
至于回國后怎么干,當時擺在汪德昭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水聲學的前沿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寫出有分量的高水平論文,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另一個是針對國內水聲學一窮二白的現狀,不把目標放在個人出論文、出成果上,而是甘當“工作母機”,把目標放在培養大批水聲學人才隊伍上。面對新中國“有海無防”的現狀,汪德昭深知國家對自己的需要,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甘當“工作母機”。
1958年,汪德昭參加中國水聲考察小組從蘇聯回國后,汪德昭認識到當務之急是建立中國自己的水聲學研究隊伍,于是向中央報告,建議立即從全國幾所重點大學物理系高年級學生中遴選品學兼優的學生,讓他們提前畢業參加水聲學研究。毛澤東主席親自圈閱了報告,周恩來總理同意抽調100名大學生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參加水聲學研究工作。這一措施被形象地稱為“拔青苗”。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水聲學研究的張仁和、侯朝煥、李啟虎等,后來均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1年,汪德昭和學生尚爾昌把30多年的研究心得寫成了我國第一部水聲學專著《水聲學》。汪德昭既重視理論,又強調實踐,對學生因材施教,深入指導,嚴格要求并及時檢查。他將自己在多年研究實踐中形成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青年一代。
“不愿當大官,只想搞研究”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三次改變隸屬關系。1977年8月,汪德昭向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寫信。他在信中請求恢復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并表達自己“不愿當大官,只想搞研究”的價值觀:“希望讓我留在研究所工作,留在基層工作,懇請領導不要把我從科研第一線調到海洋局當副局長?!薄跋裎疫@樣長期搞科研的人,不發揮我的專長,卻要我承擔我所不熟悉的副局長工作,對黨是不利的。”鄧小平同志當即審閱,揮筆批示:“我看頗有道理,請方毅同志研究處理。”
后來,聲學研究所重新劃歸到中國科學院,再度擔任所長的汪德昭立刻投入科研一線,以73歲高齡親自披掛上陣,率領科研人員遠赴西沙群島海域進行我國首次深海水聲實驗。面對妻子李惠年的勸說以及家人的挽留,汪德昭認真地說:“你們誰也阻擋不了我,這次是非去不可的!”“深海實驗是周總理的囑托,又是聲學所回歸中國科學院的第一次大實驗,我怎么能不去呢?”
出海前,汪德昭叮囑大家要各自帶上一個臉盆和咸蘿卜干以防暈船嘔吐,在船上即使暈船也要開展實驗。由于風浪大,船又小,一個大浪重重地橫拍在船上,船身劇烈抖動起來,汪德昭被拋向空中,眼看頭部就要和桌角相碰,隨行人員眼疾手快,緊緊地抱住了他。
此次實驗確切地證明了存在深海會聚區。美國水聲專家尤里克看到這一成果,十分欽佩,向我國水聲學家表示祝賀。汪德昭也如約實現了自己的誓言:“為了祖國的榮譽,我們不能滿足于在國際水聲大合唱隊伍中當一名隊員,我們要有雄心壯志,爭取有一天當上國際大合唱中的領唱者,不,是指揮者!”
1979年這一年,汪德昭帶領全所完成了近50項科研項目,其中意義重大的成果達14項。1979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1984年,汪德昭主動辭去聲學研究所所長職務。1997年,擔任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的汪德昭將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15萬港元獎金全部捐獻給聲學研究所,作為發展聲學科學事業的基金。1998年,聲學研究所成立汪德昭聲學青年獎勵基金管理委員會,汪德昭擔任名譽主任,設立汪德昭青年科技基金,用于獎勵聲學研究所優秀青年科技研究與管理人才。1999年,聲學研究所進行了首屆汪德昭青年科技獎的評選,評選出11名獲獎者。在他們之中,有人已成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首席科學家等。汪德昭青年科技獎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為我國水聲學研究做出創新貢獻。
汪德昭將全部的時光都獻給了他熱愛的國防水聲事業,正如1985年9月他在《中國共產黨黨員登記表》上寫的那樣:“我將一如既往為了正在進行的偉大改革的成果,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勝利,為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獻出晚年的光和熱?!?/span>

